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与人沟通,工作时是同事老板,回到家是家人孩子,我们习惯了沟通,但未必了解沟通背后的定律。
其实每一次沟通,都在遵循着我们忽视的几条原则,这些原则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有效性。
1、没有人可以不沟通
首先我们给沟通下一个定义:一切传递信息的行为都是沟通。
在互动场景中,所有的行为都在传递信息,这些行为会影响他人,他人也不得不对这些行为进行反应,于是双方就完成了沟通,因此在多人场景中,一个人不管如何尝试,都不可能不沟通。
比如在小餐馆里漠视前方的人,在飞机上戴上眼罩的乘客,他们在传递“我不想交流,不想被打扰”的信息,别人也能收到这些信息,给与适当的反应,这就是一次双向沟通。
不说话,没有任何行为,并不等于不沟通,如果有一个人向你说话,你不回答,没有反应,这同样是在传递信息。哪怕只是微信上的发来的消息你没有回,对方会对你“没回消息”进行理解,并对此做出反应。
因此,只要有另一个人的存在,就不存在“没有沟通”这回事,任何对沟通的否认都是徒劳的。
2、每次沟通都有两个层面:“内容”和“关系”,而且关系层面往往对内容层面做了定义。
沟通不仅传递了信息本身,同时也在表达着我们对对方的态度,界定着我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
沟通是循环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段。沟通是双方持续的互动,A的行为导致B的行为,而B的行为也引起A的下一步行为,如此持续,我们往往只看到一部分,并对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划分的方式往往会显得某一方站主导地位,或者某一方有错在先。
比如在夫妻咨询中,丈夫控诉妻子一直唠叨,妻子强调正是因为丈夫的被动和回避,所以自己一直唠叨,而丈夫接着说,回避是自己应付妻子唠叨的唯一手段。接下来咨询师可能会看到: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歪曲了事实,有错在先。其实,双方的沟通是这样“回避、唠叨、回避、唠叨”的恶性循环,但他们对事件顺序进行了不同的分割。
通常,沟通是双方行为互动的持续循环,但不同的分割序列,使我们对事件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比如我们在与对方谈话时,话语内容是我们要表达的信息内容,可语调、身体姿势、沟通场所、谈话的事件背景、甚至内容本身,都在表达着我们如何界定彼此的关系,关系往往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表达。
多数情况下,关系层面的表达,比内容层面的表达更有影响力。比如老板交代的事情,下属当天完成当面汇报,与过几天才完成,再用微信发消息汇报,传递出来的信息就非常不同,哪怕文字内容完全一样。关系的信息甚至可以完全改变人们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指桑骂槐,明赞暗讽。
老师对一个数学只考了10分的学生说他是数学奇才,只要那个学生不是太笨,一般都不会按照老师说的内容内容去理解。在聊天软件上,我们发送文字信息往往会附带表情,因为缺少关系层面信息很容易对内容造成误解。
一般而言,双方的人际关系越健康,沟通的关系层面越不重要,相反,在冲突的,持续斗争的关系中,沟通的内容往往毫不重要,因为内容往往只是双方斗争的载体。
3、沟通是循环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段。
沟通是双方持续的互动,A的行为导致B的行为,而B的行为也引起A的下一步行为,如此持续,我们往往只看到一部分,并对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划分的方式往往会显得某一方站主导地位,或者某一方有错在先。
比如在夫妻咨询中,丈夫控诉妻子一直唠叨,妻子强调正是因为丈夫的被动和回避,所以自己一直唠叨,而丈夫接着说,回避是自己应付妻子唠叨的唯一手段。接下来咨询师可能会看到:两个人都觉得对方歪曲了事实,有错在先。其实,双方的沟通是这样“回避、唠叨、回避、唠叨”的恶性循环,但他们对事件顺序进行了不同的分割。
通常,沟通是双方行为互动的持续循环,但不同的分割序列,使我们对事件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4、沟通模式可以分为数字沟通和模拟沟通。
数字沟通,是信息与其“指定代码”呈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像分配给我们每个人的手机号一样,“指定代码”与被指代物没有任何相关之处。
比如“猫”这个字,和很受我们喜欢的毛茸茸宠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狗”也没有任何像狗的地方,“猫”指代猫,“狗”指代狗,这只是我们在语义上的约定。
在模拟沟通中,指代物与被指代物,存在联系或相似性,比如我们用表情符号来指代我们的心情,用一些姿势或手势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
模拟沟通是很原始的沟通方式,动物之间往往使用模拟沟通,数字沟通是我们进化发展的结果。但在关系层面上,我们依然依赖模拟沟通。通常,我们用数字沟通来传递内容层面的信息,用模拟沟通来传递关系层面的信息。
沟通中,我们会不断地试着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比如对方告诉我很私密的事情,是不是拉进彼此的关系?对方的微笑,是不是代表同意我的看法?模拟沟通与数字沟通上的冲突,会造成我们的混乱。
一些精神病患者的童年生活,可能时常处于父母给与的矛盾信息,造成内心的混乱与不知措。比如妈妈对他说:亲我一下吧。可他接近妈妈的时候,妈妈又是满脸厌恶的表情,好像根本不想要亲吻。
5、沟通循环可以分为对称性互动与互补性互动。
随着沟通的循环互动,双方的行为会呈现累进变化的趋势,根据趋势的不同可以分为对称型与互补型。
对称型互动,指的是双方的互动呈现对称性,试图消除彼此差异,往往具有竞争性,比如A国以B国的威胁为理由,加强了军备,B国感到威胁,同样加强军备,A国为此再次加强军备,对称型互动,往往是关系平等的双方。
互补型互动,双方的关系往往有差异,其中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是顺从或次要的。比如夫妻一方越强势,另一方越服从,随着互动的进行,双方的差异越来越大。
无论是对称型互动还是互补型互动,双方的行为都是彼此诱发,互相影响的。两种互动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出现问题的往往是僵化的互动方式。
许多神经性厌食症的案例中,很容易听到母亲逼女儿吃东西,女儿就是不肯吃东西,最后女儿因体重过低进了医院,这是恶性竞争性互动的结果。家暴案例中,很容易听到女性越软弱,男性越暴力,呈现恶性的互补模式。
当互动的模式改变后,问题也往往有了改善。在沟通的视角下,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在于人们反复用同样的方式,期待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每一种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都是一个透镜,咨询师通过透镜判断来访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可能觉得是人格发展受阻导致了来访的问题,认知行为取向的咨询师,也许认为是错误的认知导致了问题,短程家庭咨询流派,会认为是沟通的方式导致了来访者的问题.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取向与短程家庭取向的咨询师,希望这个文章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透镜,帮助你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作者:于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华璨心理咨询师。
也许你经历了他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并且在其中挣扎。
也许你想要改变现状,又不知何去何从。
我可以帮助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为何一直处在痛苦之中,从内心的深处获得改变。
生命皆有伤口,那是新芽萌发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