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璨心理咨询中心月例督导会于5月28日成功举办,此次心理咨询督导培训,由著名心理学专家杨蕴萍教授为两位咨询个案,提供精神动力学取向的专业团体督导。 针对本次督导的两个咨询案例,杨蕴萍教授强调,要利用好移情和反移情来深入咨询关系,针对未成年案例,要与家长建立好咨询联盟关系,同时针对孩子存在就医治疗的情况,心理咨询师要从专业角度促使来访者坚持就医,要形成系统的“治疗联盟”关系。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IPA认证精神分析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 中挪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中方发起人 对于两个咨询案例,杨蕴萍教授仍采取半结构式团体督导的方式,引导咨询师们带有感受和好奇心来理解来访者,以来访者为中心来感受其内心世界,以及她的人际关系模式。 针对第一个青年来访者个案,杨教授引导大家带着好奇与疑问去理解来访者提出对未来职业的困惑,来访者如何看待未来职业和当前学业对她自己的意义?同时引导着大家去感受来访者的感受,来访者如何看待当初父母与自己的分离,以及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又是怎样? 生命早期,与重要客体母亲的分离会让来访者产生巨大的分离焦虑和丧失客体的爱的焦虑,这会让来访者产生使用投射性认同的迎合式的人际互动模式,同时来访者会产生理想化完美自我和自我控制的驱力,由此会表现出强迫、焦虑和人际敏感的特点。 杨教授提到精神动力学的焦虑的分类(Glen O. Gabbard提出):人在心理发育的每个时期,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焦虑特质,由此提出焦虑发展有6个层级: 1.超我焦虑 2.阉割焦虑 3.丧失客体的爱的焦虑 4.客体丧失的焦虑(分离焦虑) 5.被害焦虑:被害客体从内部侵入 6.失整合焦虑:失去自我存在感的焦虑 此类来访者往往表现出的谨慎和人际敏感,源于其使用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咨询师要感受自己的反移情,用真诚的态度尊重、理解和接纳来访者,以此邀请来访者慢慢可以真实表达自己,充分利用移情和反移情来巩固“治疗联盟”,以此深入心理咨询的效果。 针对来访者与客体的人际关系,要特别注意,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激起来访者与父母的冲突矛盾,而是引导来访者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内心想法?心理咨询师要陪伴来访者发展自我觉察,促进其思考的能力,如比昂提出的thinking理论,以此促进来访者言语化的功能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功能(ego)的提升。 比昂的“思考”理论(theory of thinking):病人(来访者)思考能力受到阻碍,这使得他们很难感受到与任何客体相连接,或赋予任何东西情感意义。引导病人只有不断地想(thinking)才会构成思想(thought),换句话说,思考(thinking)被认为是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把客体连接起来的能力。
第二个案例为一个未成年的来访者个案。首先,杨教授带着大家重点评估来访者的病症表现,来访者心理疾病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特别关注来访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就医治疗情况。杨教授强调,虽然心理咨询师没有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的权利,但要有对于心理疾病的评估的能力。 其次,从来访者的成长环境与客体关系,结合来访者的病情来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与自我感受。由于来访者母亲功能的缺失,以及母亲对来访者的控制与约束,心理咨询师不仅扮演来访者的重要客体,同时要与来访者的家人建立起稳定的咨访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对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咨询,从而构成此个案的心理咨询“三角”关系,以此稳定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咨询设置与保障。 基于来访者存在就医治疗的情况,心理咨询师需要有对来访者病情进行心理评估的能力,定期关注来访者去医院就医服药的治疗情况。心理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客体,要有意识构建起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联盟”关系,一方面稳定与家长的咨询关系,同时要促使并了解来访者定期就医服药的治疗情况。 杨教授强调,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有“爱”的客体,始终把握好心理咨询的“治疗联盟”关系,是我们心理咨询工作陪伴来访者成长的核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