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8日下午期末考试铃声的响起,考生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解放”时刻。最近几天紧张的神经在这一刻可以放松,但很快就会进入反复回忆的状态,回忆每次考试的得失,带着兴奋,骄傲,后悔,自责。
1、放纵型心理:狂欢没完没了
“适度放松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能太放纵。”正在太原某大学就读的大一新生周强回忆起高考后的状态,感到“无地自容”。他告诉记者,去年6月8日高考最后一科后,他和同学通宵狂欢;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打游戏,在网上看通宵电影,睡懒觉.
当时他以为最后到了那里,他一遍又一遍的想着考试时间,不断的一遍又一遍的做高考题,想着错题,失落的感觉就失控了。
后来,在父母的努力下,孙斌去了一所二级学校,但因为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他总是很不开心。他一直担心同学看不起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信心,甚至多次想过自杀。
专家支招:要理性看待高考
“抑郁考生的特点是饮食不佳、睡眠不佳、抑郁,有的还伴有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自责、自责。有些人甚至因为性格突然变得暴力,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在与家人的争执中,情绪处于爆炸的边缘,会产生严重的自杀念头,甚至会采取自杀行为。”赵慧如提醒这些考生理性看待高考,意识到人们情绪低落时往往会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在处理方法上,赵慧贞建议考生:不要怕别人;第二,要调整心态,学会主动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与父母、亲人、朋友沟通。另外,你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回价值感。
3、茫然型心理:整天无所事事
正在读大学的婷婷“决心弥补去年高考后久违的睡眠,真的吃饱了就去睡觉了”,但是过了几天,婷婷发现自己又闲又空。每天,我睡觉或者看电视。我不知所措。我总是不知所措,无聊。走出整天面对锻炼的日子,婷婷觉得自己智商降到最低点,思维变得迟钝。在过去,充实的学习生活消失了,仿佛突然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且婷婷的几个同学也有这种感觉。婷婷把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一开始她对每一个社会都感兴趣,但是经常发现参加了一两次活动就失去了兴趣。更多的时候,她整天在宿舍上网,不知所措。
专家支招:要及时规划未来
“空缺的考生突然从原本紧张的高考学习中放松下来后,就会出现真空状态。对于相当一部分在高考路上被父母老师推开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有一种虚无感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尤其是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生活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当所有人的期望都放在分数上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赵慧如提醒这些考生,要迅速调整目标,对未来做出新的规划,避免迷茫带来的心理困扰。
“考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人生规划,开朗积极的心态,正确的社会认知,是考生不盲目通过后高考时代的有力保障。”赵慧如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分数填写志愿,提前做好上大学的一些准备,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已经上大学的兄弟姐妹交流一些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等经验。
4、焦虑型心理:考完也难熬
虽然刘伟考了大学
“考核结束后,一开始我对自己的成绩充满了期待。我普遍觉得自己打得很正常,会考个好学校,但又担心输了怎么办。”离成绩公布还有一段时间,她父母亲戚不断问考试怎么样,让她更没有安全感。她想从焦虑易怒到什么都看得见而生气,严重的时候甚至晚上失眠。
专家支招:先把高考这件事撇开
“考完试后焦虑型心理也很常见。很多考生考完会患得患失,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好的。他们往往有更高的期望,但在等待名单发布时,他们会因为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弱的考生来说,这种焦虑会继续增加。比如有的高考生会焦虑到失眠,然后从失眠到抑郁。”赵慧如建议,高考结束后,先抛开高考,选择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去做,释放压力。
“考完试,家长的态度对考生的心态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分数本身,所以家长要及时调整心态。”赵慧如说,很多家长在考前紧紧抱着孩子,考后完全放松,不管不顾。这不仅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从生理角度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在她看来,高考结束后,家长要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