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厌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是成绩不好才不想上学。而事实上,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孩子,甚至是有些“学霸”们也有不想上学的时候。
大多数人们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成绩那么好还不想上学,有什么理由能让这些被很多学生和家长都羡慕的学生会讨厌学习、讨厌学习。
可是有谁想到,恰恰就是这些傲人的成绩,是“学霸”们不想去学校的原因。
这样的孩子们平时大都很努力学习,他们不允许自己成绩不好。他们大都很要强,对自己要求高,甚至很严苛,他们敏感,追求完美,强烈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他们从小被冠以“好孩子”的标签,他们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是老师眼中的模范学生,是同学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为了保持这样的形象,他们主要的方法就是保持好成绩。
多年以来,教育的模式就是以成绩评价学生,形成了“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的评价模式。只要成绩好,其他的缺点都能被忽视;如果成绩不好,则其它的优点都要被否定。他们很关注成绩和排名,他们会在自己心目中有个标准,排名在前n名,就意味着“好孩子”,若排名出了前n,哪怕只有一个排名的差距,哪怕和前一个人只有一分的区别,也会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好,甚至觉得自己“没用”。
可是在学生生涯里,升学带来的排名变化、一次较长时间的健康问题或一些意外情况等都有可能导致一次成绩或排名的下降。这会给“学霸”们带来极大的压力,随之而来的焦虑会让他们越来越在意成绩,越来越担心:如果考不好怎么办。这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会引起注意力的下降,导致成绩更难提升。
当发现成绩下降时,他们起初会努力,但是他们会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自己在短时间里有较大的进步,而这样的目标并不都是清晰、合理的目标,且评价标准也不够客观。因此,努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开始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否定自己整个人,尽管他们的成绩依然很好,虽然只是比之前有一点下降而已。
于是,他们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种情况,他们无法容忍自己不能专心学习,更无法容忍自己不再是排名前n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向自己的父母、朋友、老师求助,但是很难得到大家的理解。因为对于其他人来讲,这么好的成绩是没什么理由痛苦的。他们对周围人的安慰开始反感,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越来越低,最终他们对自己失望。他们会试图逃避,选择离开学校,不再学习,不再参加考试。
因此,只有对这些孩子们的痛苦予以接纳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多元、合理的评价体系,让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自我,而不是只以成绩论成败,孩子们才能摆脱学习成绩带来的困扰,真正体验学习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