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朋友的孩子今年高二。有一天,她打电话给我,伴随着极大的挫败感,说她儿子成绩下滑,敏感,沉默,固执,叛逆,关键是厌学。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推荐她儿子去看心理医生。
我的第一反应,这不是典型的初二现象?吗我跟她聊完二年级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后,她大喊“对,对,就是这样。”
我问她:“你第二天是什么?”
她直言:“忘了。”
我笑她:“恐怕现在不是开心的时候。”
她想了想说:“没错。”
作为一个少年,我特别想说,恰逢十三、四岁青春敏感期,成长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同伴压力,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途径,的确是容易出现身心问题的时期。在初二的时候
而且,这个时期的问题,潜藏了以后的人生走向。
正如作家刘清所说,虽然:的人生道路漫长,但往往只有几个关键的步骤,尤其是当人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路口。在一些岔路口,如果你走错了一步,它会影响你一生的一段时间和一生。
记得那一年,很多同学都是初二辍学或者无意间熬到初三。那时,大多数父母都不关心他们的孩子。你决定什么都自己做,一切后果你自己负责。
据我妈说,我从初二开始就经常头疼,医院也查不出什么问题。我妈不肯退学。
直到后来,我接触了心理学,学会了一个词,“心理问题躯体化”,这个词可以大致解释当时的情况。在老师同学眼里,我是一个优秀的,所以一闭上嘴就哑了。怎么才能沟通?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暂时变哑巴是莫大的福气。
至少耳朵是干净的,有时间和空间自我融合,不需要被各种关心、劝诫、问候、指责、四面八方的唠叨侵扰,没有死角。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坦诚和不加批判地倾听。
恐怕我们最不擅长的就是不加批判的倾听,有时候诚实也没那么容易。我大概最擅长批评和说教。
比如孩子回家告诉你我不喜欢新来的数学老师,所以这次数学考的不好。
批判和说教式回答是这样的:,你数学不好。跟你数学老师有什么关系?你不努力,找借口!或者说,就算不喜欢数学老师,也要好好学习数学,数学是中考的重要科目。(孩子自动打开防御屏障,对自己说,我们又来了,永远。后来,有事情不告诉他。)
你最喜欢的老师李在你们班不学数学?(mm)你不喜欢现在的数学老师(mm,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喜欢他)。你这次数学考的不好(mm)。接下来你打算做什么?(孩子发现父母理解他的意思,并没有责怪自己这次数学考不好。他相信即使他不喜欢他现在的数学老师,他也会尽力学好数学。)
坦诚和不加批判地倾听是这样的:
父母闭上了试图说教和批判的嘴,保持了沟通的开放和有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说,“什么都不说”(闭嘴)也能清晰地表达接受感。
04
他用下面这段家长和刚放学回家的初中女儿的对话(已删除)来说明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闭嘴是多么的明智和有效。
孩子:我今天被叫到副校长办公室。
父母:
孩子,没错。李老师说我上课说话太多了。
家长:我明白了。
孩子:我受不了李老师。他既无聊又烦人。他坐在那里,不是在说他的烦恼,就是在说他的孙子孙女,希望我们感兴趣。
父母:嗯。
孩子:他说话的时候,我和同桌开玩笑。他让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如果我不去,他让我去副校长办公室。哦,他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老师。
家长:(无声)
如果我有一个好老师,我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像李老师这样的老师教我,我什么都不想学。我不明白。这样的人怎么当老师?
家长:(无声)
我想我最好习惯这个事实,因为我不能总是遇到一个好老师。如果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没有好好学习这门学科,我会是最后的受害者。
父母默默地、被动地倾听,让孩子理清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她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到父母的接纳(虽然父母什么也没说),这导致了她自己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保持沉默——“被动倾听”——是相当有效的一种非语言信息,让对方感到真正地被接纳。
如果父母插入教导、说教、嘲笑、羞辱、批评、责备等不接纳的应答,沟通就变成了一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