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离婚”这种理由而委曲求全留在婚姻里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有一种特别悲壮伟大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一种隐藏的自欺欺人。
很多父母,在很多事情面前,因为力量不足,做不到,就用这个借口包装成“为孩子牺牲奉献的无奈之举”:
我不是为了孩子才去上班的。
事实可能是我对自己能否胜任新工作没有信心。
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我每天加班赚钱。
真相可能是我不擅长和家人处理各种情况,所以想逃避工作。
我有孩子,所以没有时间学习。
真相可能是你追了几十集之后追了几十集。
我不会为了孩子而离婚。
真相可能是你害怕独自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人生。
生了孩子才胖。
真相可能是你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过自律的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的道理成了灵丹妙药,有很好的自我安慰作用,却不利于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核心问题,突破它,提升自己,进而获得开始新生活的机会。
其中“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以不要离婚”这句话特别让人费解。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群体意识中的信念,乍一看很有道理。
当你身边的人用这句话去说服一个正打算离婚的人时,很可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犹豫和恐慌。但是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自己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什么是完整的定义?族集的配置是否完整?一定要有男有女有父母,这叫完整?
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完整吗?数量足够,但是性别设置不对,是不是不完整?
02
显然不是。据我所知,很多同性恋家庭的孩子还是可以拥有非常健康的人格的。关键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这个家庭中爱的流动,包括对自己的爱和养育者之间的爱。
另外,如果性别设置正确,数量足够,家就完整了?这种视角很肤浅很幼稚,完全是根据看得见的东西来判断的。说白了就是很肤浅,只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这种观察世界的水平和婴儿差不多。当妈妈躲在门后时,宝宝会恐惧地哭,会以为妈妈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具备理解“无形也存在”的高级思维能力。
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只相信我看到的,而我看不到的不存在,没有意义,自然就忽略了事物的精神和情感意义。
比如一本书有两个维度,一个物质存在,一个精神存在。在物理层面上,你可以衡量这本书占据多少克、多少页、多少立方空间的指标。#p#分页标题#e#
如果你用这种程度的书,你可以用它来砸核桃(如果够厚的话),或者把它烧了变成热能取暖。
但是,它有另一个维度,那就是这本书所传达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你不能说它占据了多少空间,也不能衡量它的意义或思想。
虽然你看不见摸不着这个维度,但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它对你或者这个世界的影响很可能会比另一个物质层面的影响大得多。
所以那些认为完整的家不能没有脑袋的人,只能明白物理的价值。当他们能拥有一本书的时候,他们能发挥的最大价值大概就是砸人或者砸核桃。
在这种认知下,他们不改变婚姻中的相处模式,不成长,不承诺,只是保持婚姻形式的存在。
虽然他们住在一个屋檐下,但他们互相讨厌。在MoMo,他们每天都在生活,好像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他们的家庭毫无生气,总是互相冷嘲热讽、猜疑、争吵或冷漠。这样的家怎么称得上完整?
这种“因为孩子所以不离婚”的婚姻是彼此没有尊重和信任的,都只是物化对方,利用对方完成一个保持家庭完整的工具。
这种婚姻不会长久,即使看起来很平静。更大的问题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03
心灵对爱的需要,就像身体对氧气的需要。
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创造出一个能量场(如果能量不可接受,可以理解为情绪氛围),让孩子生活在这个能量场中,就像在缺氧的房间里一样。
一开始没有问题,但是这种缓慢的窒息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进而导致行为问题。
叛逆、反社会人格、对他人冷漠、暴力倾向、吸毒成瘾(通过网络和游戏)的人与他们无关。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虽然当初的婚姻已经很不舒服了,但却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生活不再血腥,但我也养成了熟悉的应对套路。
而真正决定离婚,意味着进入一种完全未知的生活,哪怕有希望。然而,许多人宁愿呆在熟悉的痛苦中,也不愿呆在陌生的未知和希望中。
从纯客观事实来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是存在的,而不是消失或死亡,孩子始终有父亲和母亲。
发生改变的,是父母两人内心对彼此的感受。孩子的爸爸/妈妈还在,是你心里的那个人没有了。
更准确的说,你已经没有地方把你对这个人美好的投射和期待放在过去了。现实和期望之间无数的反差,迫使你无奈的承认,对方真的不可能是你想要的。
当婚姻的形式破裂时,这种形式带来的熟悉感、安全感、生命的意义感突然崩塌。
因为生命的支撑原本并不是来自内心的完整感,而是取决于一个外在的人或形式的存在,所以当这个人或形式离开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孤独。#p#分页标题#e#
然后你不自觉的把这种失落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你会觉得孩子也会有和你一样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有一种冷,你妈觉得你冷。总是喜欢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的养育者,通常身体不好,自然会认为孩子也怕冷,认为孩子的身体经不起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脆弱。
在这种环境的长期催眠下,孩子自己也会有这种自我认同,甚至会告诉别人我从小就生病了,这种自我认同会加强各种疾病的概率。
这种投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常见状态,几乎是必然的。曾经有人问我,做父母是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很难做到,因为最难的是你在施加影响,你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人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就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却往往认不出来。我们对外界的一切看法或认知都是个人的,都是自我感受在不同深度的投射,都不是客观事实。
例如,一个女孩看着一把椅子说:“这真是一把孤独的椅子。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只是用它,坐在上面,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它,感谢它。”
这个女孩是在说椅子吗?不,当然不是。她在说她自己。是一种内心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深深的自我感觉,把这种感觉投射在那张椅子上。
当然,我们会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孩子或者任何人身上。比如你觉得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而痛苦,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助,而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当然,当父母相信这是唯一的道理并不断强化的时候,孩子以后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但也不一定非要这样。
一个对自我有觉知的父母会意识到,感觉离婚之后不完整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
这时候他们会很警觉,尽量不要把这种感觉丢给孩子,把自己的感觉和孩子的感觉分开,寻找更多的方式和支持来转化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当你感到孤独,缺乏力量的时候,你是发自内心的知道。你能付出的爱和耐心是非常有限的,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伴侣。
因为我不相信自己以后能完成照顾孩子的“艰巨任务”,所以我会靠一个人来填补这个空白。处于这种依赖时期的人,不仅表现在婚姻上,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04
亲密关系是非常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感受一段关系已经没有继续的任何意愿,想要为自己重新开始是完全可以的。
毕竟在不清醒的时候,你要承认自己不能“嫁给任何人”,然后尊重自己内心的欲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为选择了不同的伴侣,所以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体验路径。父母对彼此没有怨恨或失望。能够带着成熟、优雅、感恩和祝福分开,也是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分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示范。#p#分页标题#e#
如果你不想分开,想在一起,也可以,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妥协”或“被迫”,每一个选择都是每个人为自己衡量各方面价值的人做出的。
如果你真的有留恋,舍不得,依赖这段感情,留在婚姻里,就要大方的承认,不要拿孩子作为逃避面对自己问题的理由。
这不仅是对自己婚姻的不分责任,同时也给孩子传递一种非常糟糕的生命态度。先不说孩子会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愧疚感。
这种在面对生命中最重大的选择时,习惯用“我是因为XX人才不得已如何”的思考方式,一旦孩子也承袭下来,对他们的一生将是致命的影响。
他们最终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命运,然后成为命运的牺牲品,在不甘和软弱中虚度一生。和父母一样,他们来来回回。
如果你还想留在这段感情里,就要更新对这段感情的承诺,脚踏实地的做功课。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用委屈和勉强去面对自己的恐惧和局限,去突破。
最终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选择一定会决定你的人生。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选择,而是你面对自己选择的态度。
当你不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时,那么你做什么决定都是正确的决定!
作者是周帆,两个孩子的母亲,高级沟通教练和幸福心理学家